从经典进入文学的世界

5A商标网 2023-04-21 5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4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原标题:从经典进入文学的世界

从经典进入文学的世界

书店里的爱书人 资料图片

从经典进入文学的世界

《文学的世界》刁克利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著书者说】

编者按

经典是智慧的源泉,经典是心灵的导师,经典是治学的起点。经典是文学之源,经典是历经岁月考验的作品。经典赋予一种眼光,眼界、见识、经验和品位。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光明悦读》特约“亲近经典”多年的刁克利教授和陈文忠教授,为读者阐述如何从经典进入文学的世界?为什么经典训练是人生必要的项目?人文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给人以心灵的启示、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动力。无论读与写,一切从经典开始。

文学是看世界的窗口,可以延展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带我们的思想走得更深更远。文学是一种参照,让人设身处地,推己知人,增强心灵的交流、倾诉与聆听。文学培育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有人期待文学传达真相,有人看重文学教导人生。有人相信文学如镜,反映客观世界。有人希望文学是灯,表现作家心灵。《文学的世界》以“寻找心目中的文学”开篇,谈我们如何与文学结缘,以及不同时期对文学的理解和期待。

饱览文学之美,体会文学之魅

在文学阅读中,我们的感受不断敏锐、丰富而充盈。比如李白的《静夜思》,闻其声,朗朗上口,合辙押韵,这是诗歌不同于日常话语的声音之美。观其形,五字一行,四行成篇,这是诗的形式、结构之美。推断其时,这是农耕社会的体验,因为现代诗人很少把床前明月和地上结霜作直观比照。揣摩其意,能够感到诗人旅居之孤独与思乡之苦楚。引申开来,这首诗也影响甚至塑造了中华民族把月亮和故乡联结起来的心理结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与故乡的联结深刻而恒久地铭刻于华夏子女的心底。言简而情深,这首诗兼具格调之雅、意境之美。拓展类比,月亮还蕴含对团圆的祝愿,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也比拟爱情,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在天文学家看来,月球了无生机,遍地荒芜,而文学家可以把它看作是地球脉脉含情、无怨无悔的恋人。

要想充分享受文学的馈赠,需要 *** 和鉴赏力。《文学的世界》主体内容是分章讲解构成文学作品的要素: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和背景等,对20余部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作为例证,置于总体架构之中,在不同章节各有侧重。进而论及对一部作品的多维阐释,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阐释名著的多方面启发。再从人们对经典的歧义和共识中,描述经典作品的产生过程与评判标准,说明一部经典的产生是阅读风尚、社会需求、文化机制等多种因素角力博弈的结果。最后以“文学之外”为题,讲述不同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凸显文学的特性,展示文学的疆域在各学科的激荡之下不断拓展。

以小说为例,吸引我们读下去的首先是故事情节。所以,《文学的世界》把“情节:故事中的故事”作为作品的之一要素。其次,不同类型的人物塑造让我们体会丰富多彩的人生。包罗万象的思想则是对作品主题理解的收获。作品视角可以看作是读者的向导和作家的眼睛,它奠定作品的基调。即使同一个故事,视角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作品让人愉悦,有些作品忧郁而悲伤。这是作品不同风格带来的独特感觉。文学作品中,一件物品可能另有所指,一个人名地名好像意味深长,这就是象征的运用。因为象征,作家才能以物咏志,借景抒怀。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象征系统。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文学创作各有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赋予作品不同的气象和特性。对特定时代和环境的深刻描写以及超越时代局限性的努力使得优秀作家脱颖而出。

如果把名著经典比作一座山,《文学的世界》的写作 *** 是:按照文学的要素,一步一步走,一个一个台阶上,贴近作家的心灵和读者感受,进入文学的世界,抵达经典的高峰,饱览文学之美,体会文学之魅。书中谈到的文学作品的要素,是理解文学作品的 *** ,也是判断文学作品的标准。好的作品要经得起多方面的评判和反复地深究打量。所以,这本书不但讲解经典作品,而且讲究阅读 *** 与路径。这是由经典阅读,进入文学世界的导览图,也是对文学品位和鉴赏力的引导,是潜移默化的文学教育。

经典是文学之源,读书要读经典好书

《文学的世界》原本是笔者讲授文学批评理论与 *** 课程的导论部分。不管批评 *** 千变万化,不断更新,构成文学的这些要素不变,是一切作品解析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从课堂讲义,到图书撰写,更大的改变是写作 *** 。希望以轻松平易的文风写出对经典作品的深刻而透彻的理解,如朋友之间面对面的交谈,或者一个人的阅读畅想,同时能够传递对文学经典的充满敬意的致礼。书中所遴选的作品是根据大家的熟悉和欢迎程度,不断替换后确定下来的。这些作品可谓名著中的名著,经典中的经典:如《静夜思》《哈姆莱特》《红楼梦》《海的女儿》《简・爱》《呼啸山庄》《红字》《白鲸》《汤姆・索亚历险记》《虹》《喧哗与骚动》《老人与海》《未走之路》等。

经典是文学之源。经典是经历了岁月考验的作品,凝聚了作家的心血和经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作家在其中寻找灵感,设立自己追随的榜样,赶超的目标,创作的标尺。经典滋养我们坚强的胃口,提升我们的味蕾,提高我们的品位。经典赋予一种眼光,眼界、见识、经验和品位。所以,读书要读好书,写作要临摹优秀的榜样,无论读与写,一切从经典开始。

当我们说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时候,我们所说的书主要是经典之作。若只论读文字,现代人每个人每天浏览的文字量都大得惊人。只是读短文,刷视频,所得皆是同辈人的见识,层次和水准皆与我辈同。读了对我们的经验并没有增加,多半是新奇热闹。即使当代名家名篇,尚待岁月的沉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证明它能够持续发出光热,照耀未来,方能成为经典。这种沉淀和考验,需要经过很多人的挑剔和反复打量。而经典名著都经过了这样的考验。人生苦短,时日有限,何不阅古书,读经典?

文学经典是人类情感博览会、生活经验博物馆和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在文学作品里,所有的生活和情感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尽管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方式与过去大不相同,归根结底,所谓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所谓爱欲悔怨的情感体验,所谓风雨雷电的天气变化,所谓春花秋月的季节更替,远比任何个体的存在都更为恒久。每一个人都需要从头开始经历人生,每一代人都需得重新体验,无法避开,没有例外。

所以,名著经典中蕴含的人生体验和对世界的认知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必由之途,是人类经验的探索与积累、传递与承续。经典作家都为这种探索与传递进行过开拓和创新,他们更新了人类的经验,敏锐了人类的体验。这是文学经典的魅力、文学存在的根由,也是人们需要文学的原因。文学揭示人类生活的真相。读文学意味着体会更持久、更丰富的人生。

名著具有不断生长的品质。初读《红楼梦》,这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很多地方戏剧和影视剧的改编都主要围绕这条爱情线展开。再读下去,这是家族故事,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进而觉得这部书事关社会制度、封建伦理、佛道文化、人情世事,也涵盖建筑、饮食、服饰等。我们既痴迷于曹雪芹的身世和小说的写作艺术,亦想探究这部经典的增删和流传。西方文学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文学有道不完的红楼梦。其实,每一部名著都可以如此理解,都值得反复阅读,代代相传。经典可以传家。文学经典铸就了我们的品位、传统和情感模式,具有恒久的价值。

阅读文学让人心灵充盈。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指经典好书。对于从事文学的人来说,文学是一项事业。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文学事关日常。因为对人性的理解,文学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抱有更大的同情和包容,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柔软而坚韧。很多职业如果有文学素养作为底色,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应该更加顺畅。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俯仰天地之间的感慨:“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是古今一也的同情同感。范仲淹于《岳阳楼记》之抒怀:“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的是对境界相同者的向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阅读经典就是与这些情感充沛、感觉敏锐的人一起感怀天地,洞察时世。书中自有不断充盈的智慧。

文学经典常读常新,阅读讲究 *** 与路径

文学造就了很多著名的人文景观,维系着人类超越时间空间的挑战。泰晤士河畔的环球剧场让戏剧爱好者流连驻足,马克・吐温度过少年时代的汉尼拔镇被称为美国文学的故乡,绍兴的鲁迅故居在大家心目中总占有特殊的分量。然而,经典会不会落伍,叙事手法会不会陈旧,不合当代读者的胃口?这种担心时时会有,每一代人都会有。也许文学经典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会过时,人物会成为刻板的肖像,适合远观遥望,挂在墙上,摆在书柜里。待打开书卷,总觉得难以卒读。硬着头皮读了半天不觉其好,未见其妙。时日久远的书当然要掸去尘土,剥开硬壳,才能见核儿见籽儿见真章。文学阅读讲究 *** 与路径。

之一种阅读 *** 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喜好随性阅览,率性为之。可随潮流风尚读热门热点书,追随每年一度的各种文学奖项,读获奖作家作品。也可以专门翻看与自己学习工作、心境情绪直接关联的书,参照比较。可整本浏览,可从任意章节翻看。可满足兴趣与好奇,亦可在阅读中解惑答疑。经典作家是语言大师,是写作艺术家,也是思想者。文学是关乎日常生活的,也是深刻而有启示性的。如果这样理解经典,那么,这样的文学书便可以反复阅读。凡读书,皆能开卷有益。

第二种阅读是能够还原作家的际遇与世界,联系我们的生命境况,知来路,观现世,也看未来。通过有效而有益的阅读丰富理解作品的方式,更新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扩充自己思想的容量。《文学的世界》提倡像作家一样阅读,挖掘大师们的写作密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既曲径通幽,又纵横开阖,有攀缘而上之扶手,又有会当凌绝顶之风景。这既是经典作品的欣赏鉴别的法则与标准,也是作家创作的缘起和路径。读者的阅读可以从任何一个要素进入文学的世界。作家的创作也可以来源于任何一个方面的灵感。阅读和创作相互促进。

第三种阅读是系统的读书,培育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可以是按照时间顺序、国别、人物类型、文学种类等分门别类,建构自己的阅读书系。这是研究者、收藏者的 *** 。其实,每一位作家心目中都有自己向往的经典,都能够开出一个培育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滋养了自己写作的书单。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有自己对经典的甄别和见解。文学是希望常读常新的,每一个作家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位读者也应该投入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品共情共鸣。打动人心的才是好的文学,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共鸣的才是属于自己的文学。

读书如择友。既要读到好书,又要读到自己需要的书,这本身就是一种鉴赏力、一种眼界、一种品味的培育和熏陶过程。读书如阅己。一部名著流传不息,一定有它的理由。读书的过程就是探寻这种理由,理解自己与它的缘分。文学经典是值得伴随终生的朋友。从经典进入文学的世界,与最真的自己相遇。(作者:刁克利,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5A商标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